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21 07/23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 609

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座谈会发言摘登(一)

微信图片_20210826150536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座谈会7月2日在北京召开。成员代表先后发言,表达了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特别是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无比激动的心情,讲述了家乡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父老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会议强调,参观团成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今天摘要刊发部分发言。

——编者


微信图片_20210831110207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座谈会现场


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各族孩子心灵深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家通用语言小学校长 库尔班·尼亚孜

我的家乡乌什县依麻木镇,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西部,自然条件比较艰苦。全镇27万人,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农牧民文化水平偏低。过去,受宗教极端思想影响,一些群众思想观念落后。1999年,我看到一个小女孩脸上长满水痘,就告诉孩子奶奶该如何治疗,结果老人家大声斥责我:“我的孙女长得太漂亮了,被人嫉妒,遭了诅咒才变这样!”类似的事情遇到多了,我逐渐意识到,只有帮助乡亲们学好现代文化知识,才能摆脱愚昧,过上好日子。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003年,我拿出所有积蓄,在家乡创办了民办国家通用语言小学。那时,新疆反恐形势严峻复杂,“三股势力”把学校作为渗透重点。很多人对我的举动不理解,还有人到学校搞破坏。但我始终没有动摇办好学校的决心。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学校从最初的2名教师、87名学生,发展到今天的40名教职工、650名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有486人考入新疆区内的初中班。2016年,毕业生穆萨图尔贡更是以701分的成绩,成为乌什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我深切体会到,语言是桥梁和纽带,语言通了,文化就通了,少数民族群众就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建校18年来,我们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办学全过程,让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2019年国庆前夕,我参加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我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始终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我们把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相关内容作为必修课,用展板展示出来,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新疆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我们教学生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爱北京天安门》等歌曲,积极引导各族学生从小树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意识。我们还教孩子打安塞腰鼓、唱京剧、写毛笔字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中华文化的种子。

让人惊喜的是,很多学生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成了父母、邻居的 “小翻译”“小帮手”。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多了,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多了,自愿外出务工挣钱的多了。学生家长中,没有出现一个民族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和暴力恐怖分子。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各族群众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发自肺腑地感谢党中央。这些都给我很大的鼓舞,使我进一步坚定了把学校办好的信心和决心。


雪线邮路见证民族团结

中国邮政集团四川省甘孜县分公司长途邮车驾驶员 其美多吉

我和我的班组承担着川藏邮路甘孜县到德格县的邮运任务。1989年以来,我驾驶邮车在平均海拔超过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安全行驶了32年,累计行驶140多万公里,将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邮件和党中央的声音、温暖,送到雪域高原的每一个角落。32年来,我和我的邮车见证了甘孜州雪域高原上的各族乡亲们是如何在党的领导下过上幸福生活的。

小时候,我的家乡十分贫困,交通道路条件不好,乡亲们与外面的世界隔着一座座雪山、一条条河流。绿色的邮车,成为连接乡亲们与外部世界最重要的渠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加大对甘孜州交通建设方面的投入。随着甘孜州第一条高速公路雅康高速、世界最高海拔特长公路隧道雀儿山隧道、川藏第一桥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等陆续通车,甘孜州的交通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速公路和隧道里程不断增加,村村都通了水泥路,绝大部分县城到州府康定的时间缩短3到4个小时,到成都的时间缩短4到5个小时,老百姓上学、就医都特别方便。

交通道路条件好了,邮路沿途的风景也不一样了。以前开邮车看的是雪山和格桑花,现在路边可以欣赏到成片的高山玫瑰和薰衣草、蔬菜基地和牦牛标准化养殖场,还随处可见各地的游客、乡村旅游接待点和自驾游营地。农牧民腰包越来越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多了。乡亲们都说,现在的好日子是以前做梦都想不到的,都是共产党给的。

交通建设打通了甘孜州各族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使老百姓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而且让邮件在雪域高原上也“跑”起来了。以前从成都发往德格的邮件最长要7天,现在最多3天就能投递到乡亲们的手中;原来翻越雪线邮路最难的雀儿山段需要几个小时,现在通过隧道穿越雀儿山只需10分钟。过去邮车上只有报刊、信件和少量包裹,现在邮车运出去的是甘孜的土特产品,运进来的是乡亲们需要的各种生活用品。以前甘孜县到德格县每天只有一辆5吨邮车,还时常装不满邮件,现在每天都有3辆12吨的邮车满载而行。

交通道路条件好了,乡亲们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也更有奔头。我能感受到高原上各族乡亲们内心都充满了对党的感激之情,能真切体会到党带领各族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一个都不能少”的决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有重要的责任要履行——继续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甘孜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生活着藏、汉、彝、回、蒙古等25个民族。各族同胞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得到了充分尊重,工作和生活中大家融洽相处。在邮路上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无论他来自哪里,我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施以援手。我们深知,各民族之间谁也离不开谁,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我今后一定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沿着老一辈邮政人的足迹继续走下去,用实际行动弘扬“两路”精神和“老西藏”精神。


弘扬抗疫精神 促进民族团结

武汉市梨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马静

在天安门广场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不禁想起抗疫中的点滴往事。我想说一下亲身抗击疫情的情况。

一场特殊的战斗。2020年1月24日,除夕,湖北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疫情就是命令,病房就是战场。早在1月19日,我科就改建为感染ICU,我担任科主任,开始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面对病人数目激增的状态,我和同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克服一切困难,竭尽全力救治每一位病人。我们像枪林弹雨中守卫边境的战士一样,为了国家和人民冲锋陷阵,经过76天的日夜战斗,终于打赢了这场特殊的战争。

一次特殊的生日。1月25日早上,我就接到省防疫指挥部的通知,当天全科室所有病人可能集体转院。这样大规模转院的情况前所未有,困难可想而知。我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设计相应的预案,能走的病人由医护引导走,不便行走的病人用轮椅推着走,躺着不能坐的病人用床转送走,还对氧气供应、抢救等做了安排。忙完这些,已是凌晨2点,我才想起1月25日是我的生日,在不知不觉和忙忙碌碌中度过了。

一波特殊的抢救。有一次接到病人的转运任务,患者呼吸衰竭,已经给予气管插管,需要医生随车。在封闭的救护车上存在病毒暴露风险,患者极有可能在路上死亡。当时科室人手不足,我主动安排自己护送病人。途中抢救患者时,病毒可能多次通过患者气道喷出。但我不愿意看到年轻的生命就此消亡,顾不上暴露的风险,果断处置。抵达目的地后,我和救护车人员一路捏着球囊面罩飞奔上楼,分秒必争,将患者安全地交到医生手中。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这场抗击疫情斗争中,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医护人员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同舟共济、无私无畏的使命担当,彰显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谱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抗疫心连心的动人赞歌。经此一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显著增强,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我要把伟大的抗疫精神扎根心灵、付诸行动,做维护民族团结的模范,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守护公共卫生安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奋力打造民族地区共同富裕县域样本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县长 钟海燕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对景宁的发展十分关心,多次调研、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这些永远鞭策着、激励着我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我想跟大家分享三个故事,这些都是景宁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第一个,是一位“畲族革命老妈妈”勇救红军的故事。上世纪30年代,景宁县郑坑乡毛窠村有个叫钟金钗的老大娘。在红军辗转景宁开展革命斗争的过程中,年过花甲的钟大娘冒着生命危险,用家传的畲医畲药技艺,主动承担起救治红军伤员的重任。她精心养护了一批又一批的红军伤员,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畲族革命老妈妈”。革命战争时期,还有许多像钟大娘一样的畲乡儿女,他们赤胆忠诚、无私无畏,投身革命保家卫国,用生命铸就了忠勇无畏的红色根脉。战火的硝烟已经远去,但红色基因在畲乡代代相传。前不久,以钟金钗为原型的歌舞剧《畲山黎明》已成功首演。这些年,我们始终把传承“红色根脉”与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相结合,深入开展“志不求易、事不避难”创新实干大赶考,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

第二个,是一片“金叶”香飘上海的故事。惠明茶是景宁县特有的茶叶品种,长期以来,受山区交通条件的限制,藏在深山人未识。近年来,我们在上海接连举办惠明茶推介会等活动,惠明茶成功打入高端市场。这不仅大幅提升了惠明茶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了全县茶产业效益。去年,全县716万亩茶园,总产值489亿元。香飘上海的惠明茶真正成了茶农致富增收的“金叶子”。惠明茶是我们“打开山门走出去”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我们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加快导入优质企业和项目资源,引导小农户有机衔接大市场,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第三个,是一条沉睡河流惊艳苏醒的故事。景宁的母亲河小溪,流域面积占县域面积的88.5%,水质长期稳定保持Ⅰ类水标准。我们利用小溪的绝佳水质和丰富水流资源,建立急流水域救援培训基地,引进国际搜救教练联盟等机构入驻训练。“以训带游”联动发展漂流、浆板等水上休闲旅游新业态,带动周边村庄发展农家乐民宿60余家,每户每年平均增收20余万元。小溪仿佛从沉睡中苏醒,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大家都说,谁想得到这河水竟然是致富的源头活水啊!走进景宁,这样的“惊喜”还有很多。这些年,我们时刻牢记“生态的优势不能丢”的嘱托,坚决护好绿水青山“金饭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越走越宽阔。

面向未来,我们将牢记嘱托,把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化作前进的动力,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省的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主任 王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北京市大力构建各民族嵌入式从业结构、嵌入式文化教育结构、嵌入式社区环境,多措并举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抵心灵深处。

一是转变职能,成立专门工作机构,组织保障完善。北京市民族宗教委按照首都民族工作的需要,结合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将原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市民族联谊会、市民委接待服务中心、市民族古籍办4家单位合并,组建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职能定位调整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阐释和宣传教育,用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这个重要抓手,引导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着力打造民族政策宣传基地、民族理论研究基地、民族文化交流基地、民族工作保障基地,为扎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供了可落实、有抓手、有载体的组织保证。

二是铸牢思想,开展专题特色培训,拓展教育阵地。围绕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定期走进西藏中学等学校,各区民族乡村、社区等开展大讲堂、座谈会等专题培训;加强与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联系,举办“话党恩 跟党走”座谈会、各界民族人士“党的生日我们的节日”联谊活动和专题讲座等。今年,在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的支持下,我们和北京市民族教育培训学校设立“跟我学国家通用语言微课堂”,以普及日常生活用语为主,将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民族政策及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纳入其中,在央视频、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定期推送。

三是突出主线,发挥融媒体优势,强化宣传氛围。积极推动构建大宣教工作格局,扎实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结合线下主题展览、各民族共同庆祝春节、端午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少数民族节日等形式,多维度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动员全市各族群众主动参与。历时多年打造的“‘石榴花开美京城’——北京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主题展”精品项目,通过在全市各区巡展和在融媒体平台“云”展览的方式开展宣传教育。今年结合百年党庆主题,引导全市各族群众通过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深刻领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三个离不开”的道理。

四是打造精品,助力优秀文化传承,彰显首都魅力。通过策划协调、组织专家、搭建平台等方式,扶持大中院校、艺术团体等创作推出一批体现首都特色、时代特点、时代形象的民族题材剧目、音乐、戏曲、影视和展演等活动。由我们策划打造的系列微型情景剧《百花深处》,取材于北京某社区一个维吾尔族老板经营的餐厅中发生的真实故事,经艺术提炼,生动再现了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成美满姻缘”的美好生活场景。

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使命激发新作为。我们将着眼首都北京和谐稳定工作大局,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民族团结进步、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做“两山”理念的忠实践行者

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 敖特更花

我从小生活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小时候,我非常讨厌这个地方,沙漠不仅没有水、没有电、没有路,更严重阻隔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很多人甚至没见过汽车、没吃过蔬菜、水果。

上世纪90年代,在党的领导下,杭锦旗146万各族干部群众在沙漠里种草植树、开沙修路,最终在沙漠腹地建成了一条打通当地经济命脉的“穿沙公路”,从此大漠变通途。近年来,乡亲们依靠沙漠,发展了植树、种草、养殖、旅游等一系列产业,库布其沙漠三分之一的面积得到有效治理,家家户户实现了脱贫致富。走进今天的库布其治理区,阡陌纵横、鸟语花香,一派田园风光。我发自肺腑地说,今天,我们生活在库布其沙漠的牧民很幸福!

我想说,民族团结一家亲,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2008年,我成为治沙各民族同胞民工连队队长,带着各民族同胞开始在沙漠里专职植树。当时的库布其沙漠,平均气温在40摄氏度左右,但大家团结在一起,风餐露宿、大地为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最终换来了沙漠变绿洲的喜人成果。

2015年,我注册成立了内蒙古花姐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通过走“公司+农户”的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带领大家在沙区做沙障,每人干50天,就能挣两三万元。我还将绿化事业拓展到了新疆、西藏,聘用当地群众一起种植红柳、沙柳、甘草和柠条,他们月收入个个都达到了1万元以上。我始终认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大家你帮助我,我帮助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比挣多少钱更重要、更珍贵!

我亲眼见证了家乡的变化,亲自体验到了党的民族政策给牧民带来的好处,亲身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少数民族群众的关心,真诚感谢党领导我们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走上了幸福美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党的光辉照边疆,党的恩情深似海。在新时代,草原儿女将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创造美好生活,共同迎接伟大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







蒙ICP备1900493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107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