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021 08/02

来源

中国民族报 

浏览次数 575

做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种——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座谈会发言摘登(二)

微信图片_20210826150536


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座谈会7月2日在北京召开。成员代表先后发言,表达了参加建党百年庆祝活动,特别是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后无比激动的心情,讲述了家乡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反映了父老乡亲们的所思所想所盼。

会议强调,参观团成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新成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建功立业。今天摘要刊发部分发言。

——编者

微信图片_20210831105857

以感恩之心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之歌


山东威海瑞翔电子装配有限公司总经理 朴恩女

1991年我和家人从吉林来到山东威海,被这个“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的海滨小城深深吸引,从此扎下了根。后来,借助区位优势,我创办了瑞翔电子装配有限公司。

深耕齐鲁大地,一流的营商环境、有力的扶持政策、贴心的服务保障、纯朴的风土人情,让我的企业越做越强。这得益于党的各项好政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本人也成为威海市政协委员。作为一名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民族企业家,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尽力帮助各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自2012年以来,我每年拿出10万元,在偏远民族地区开展助学、扶贫等活动。2018年底,我偶然在新闻上了解到民族地区有许多青年急需就业,于是主动联系新疆麦盖提县人社局,帮助当地青年跨越4000公里,从西部边陲叶尔羌河畔来到东部黄海滨城。

公司目前有新疆籍员工100人。为了让新疆籍员工提高收入,我制定措施,在加工、管理等环节向他们倾斜,并制作“红蓝榜”,激励优秀员工。很快,新疆籍员工们都成了“致富达人”,每年人均工资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这些钱,足够他们在麦盖提县盖新房子,解决兄弟姐妹上学、亲人就医等问题,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新疆籍员工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习俗不同,在生活工作中还不太适应。我告诉他们:“既然来到瑞翔,我们就是一家人,瑞翔就是你们在威海的家。”我结合公司管理,创新探索实施“三学、六同”机制。“三学”即笃学爱国、善学文化、乐学规矩,举行升国旗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开办课堂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引导各民族员工爱国、团结、向善、守纪;“六同”即同工同酬、同吃同住、同心同德,所有员工工作环境、工资标准和生活条件一样。

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上多下功夫,看似琐碎,实则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现在,这些新疆籍员工都自觉把个人发展和企业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主动学知识、练技能、长本领,涌现出了30多名“致富小能手”和技术骨干,为企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对这些新疆孩子来说,瑞翔不只是一个工厂,更是一所学校、一个家,他们顺利地融入了这个城市。知识的积累、民族团结的力量,为他们未来的生活插上了希望的翅膀。现在,每天看到这些来自天山脚下年轻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我内心就会涌起一股暖流。我相信,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种子已经深深扎根在他们心田,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如天山雪莲,在祖国边陲绽放!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域高原高高飘扬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强巴林寺僧人 登增元丁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我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青年僧人,进入昌都强巴林寺修行。强巴林寺是具有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的寺庙,帕巴拉活佛言传身教,教导我们做遵规守法、护国利民的好僧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观念在我们心里深深扎根。这些年,我看着熟悉的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寺庙管委会,寺庙被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范畴,僧尼有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而且每年都能参加免费体检。对此,我们都由衷地感谢党、感谢政府。寺管干部对我们给予充分的尊重,耐心听取我们的诉求,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也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

作为一名僧人,我拥戴人民领袖习近平总书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坚决划清与十四世达赖的界限,深刻揭批达赖集团的真实面目和险恶用心,认清其在政治上的反动性、宗教上的虚伪性和手法上的欺骗性,和广大爱国僧尼一道,高举反对分裂主义、维护祖国统一旗帜,把爱国爱教、民族团结落实在生活中、体现在行动上,勇于同一切分裂国家的敌对势力作斗争。

作为一名僧人,学经修行是我的本务;作为一名青年,时时不忘感党恩。我在修行的同时尽己所能,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考入大学,为福利院的孤儿送去过冬的衣物;看望孤寡老人,送去急需的药品等。我用微薄力量,帮助身边弱势群体,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在各方面的关心鼓励下,我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这些不仅是我个人的殊荣,更体现着党和国家对自治区创新寺庙管理和宗教事务管理的认可。

这些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西藏众多古老历史建筑被修复,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献被整理出版,冷门绝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序传承。我们深信,在雪域高原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会一如既往地传承好、发展好,因为每当看到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我们的心中就有了底气、有了方向。


传承红色基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民族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黄胜帝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民族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多年来,广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广西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得益于我们的红色基因,得益于我们对民族工作始终如一的重视关心。

1934年12月,突破湘江的红军经过龙胜县东北部,历时10天10夜,留下了许多有关红军与当地群众亲如一家的故事,还有革命文物。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才喜界,有一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拓印收藏的石刻碑文:“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还有刻有“继续斗争,再寻光明”“红军绝对保护瑶民”口号的“红军岩”。

今年4月,我到龙胜县调研。同行的县人大常委会同志讲述了他最近写的一篇小文章:红军指挥部进驻他爷爷曾庆东家,战士对百姓秋毫无犯,说话和气,帮百姓挑水、打扫卫生;有个女红军走的时候,还送给他当时年仅12岁的姑妈一件蓝花棉袄。曾庆东老人被红军的行为所感动,带领乡亲们掩埋了18名牺牲的战士遗体,掩护了16名红军伤员。他们全家人也一直挂念着送蓝花棉袄的那位不知名的女红军。

听了这个故事后,我深受感动,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自治区人大新闻信息中心,以《送给姑妈蓝花棉袄的女红军,你在哪里》为题,在有关媒体发表。正如文章所写的:“现在,我们已经无法弄清,送给姑妈蓝花棉袄的女红军是谁了,也无需弄清。这件蓝花棉袄,是红军送的,是共产党送的,它承载着红军的大爱、共产党的大恩。”

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在广西的成功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目前广西由2个及以上民族组成的家庭超过130万个。这是对广西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的生动写照。


增进“五个认同” 厚植爱国情怀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校长 李元

我是一名奋斗在民族教育事业一线的工作者。此前,我在上海市育才中学担任副校长、新疆部主任,分管民族教育8年。育才中学自2013年起承办新疆高中班,目前在校新疆籍学生有247人。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引导各民族学生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一是培养文化认同。开设书法课等综合素养课程,以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学生们刻苦练习,经过训练,不少作品便入围上海市静安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书画展。尝到甜头以后,学生们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更加浓厚了,积极参与国画、剪纸、中国鼓、武术和舞龙课程。多民族学生参与的舞龙项目,连续3届夺得了上海市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一等奖,其中维吾尔族学生占半数以上。此外,我们注重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推进混班教学,将语、数、英以外的学科,通过学生自主选课的方式开展混合授课。引导各族学生广泛参与、共同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艺术节”等主题活动,增进学生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二是厚植爱国情怀。精心开展德育活动,寓教于乐。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我们组织学生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在电子留言簿上,维吾尔族学生穆合丽斯阿依写下“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去洋山深水港参观,同学们都为祖国的日益繁荣富强而自豪。我们还通过指导学生暑期回乡宣讲,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近4年,学生回乡宣讲听众达213万人次。维吾尔族学生哈力木拉提说:“学校在不断培育我们内心深处爱国的种子,并使它生根发芽。”

三是创新工作方法。做好民族教育,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要创新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教育理念上,我们主张“关爱不溺爱、尊重不放纵、自主而有度”;在原则上,提出并实践“爱在树魂立根,严在大是大非,细在防微杜渐”;在方法上,探索“显隐结合”“疏堵同步”“破立并举”。8年来,育才中学新疆高中班办学取得显著成效,学生们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赓续红色血脉 共筑复兴伟业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查汗都斯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 马乙四夫

我的家乡红光村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村里坐落着一座由红军修建的清真寺——红光清真寺。

红光村最初叫作赞卜乎村。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所属的部分部队奉命从甘肃靖远西渡黄河,组成西路红军向甘青地区出征。在遭遇敌人围剿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很多西路红军战士壮烈牺牲。一些不幸被俘的战士,从1939年到1946年间被敌人押解到赞卜乎村,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红军战士在劳作期间,与当地的撒拉族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撒拉族群众帮助和保护红军战士,红军战士帮助撒拉族群众改进生产技艺,制作劳动工具,建设基础设施。红光清真寺,原名赞卜乎清真寺,就是在这一时期由红军设计、筹料、建造而成的。

在敌人的刺刀和枪口下,红军战士们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和信仰,冒着生命危险,把“五角星”“镰刀”“锤子”等图案烧制在修建清真寺的砖瓦中,放置在礼拜大殿正屋脊上,表达了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红军战士与撒拉族群众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种下的民族团结种子,如今已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为世代铭记、缅怀为国家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青海省人民政府将赞卜乎村改名为“红光村”,寓意为“红军精神,光照千秋”,并修建了西路红军纪念馆。

多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和民族政策照耀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路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红光寺、红军小学和红色广场形成了“五点一体”红色教育基地,被评为青海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已成为党联系群众、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红色文化和撒拉族特色农家院相结合的“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生意兴隆,以“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色之旅”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更是吸引着大批游客前往,助推了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和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也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我在红光村担任党支部书记13年,带领全村挖掘红色资源,主动担任义务讲解员。近几年,红光村每天接待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几千人次。红军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践行“两山”理念 推进绿色发展

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服务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爱忠

我是来自辽宁的张爱忠,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服务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锡伯族,53岁。

24岁那年,我从父亲手中接过一个磨米坊。经过20多年的努力,磨米坊已经壮大为年产值过亿的稻米加工厂。2010年,我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我一直有个梦没实现——拥有一个属于自己品牌的农业梦。

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稻田画项目,灵感瞬间被激活。我便开始筹划一个“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旅游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的项目,创建了沈阳“稻梦空间”旅游服务产业有限公司。当时,从技术探索、人才培养到选址建设,耗费了我大部分的精力,倾注了我多年积累的千万元资金,压力很大。此时,民族工作部门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2014年中秋,项目首次运营,当年就接待游客近5万人。第二年,企业进入了良性发展阶段。

这些年,伴随着党中央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政策的施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的信心更足了,确定了以“讲述一粒米的故事”为主线,不断丰富产业链,以米为原料,开发米线、米饼、米花糖、米酒等产品,用稻糠做米糠酵素浴,用稻草做稻草工艺等,探索“公司+农户”的规模化模式,每年带动村民增收500余万元,为近百名各族群众创造了就业创业机会。如今,年旅游收入可达1200余万元,品牌农产品收入1200万元,水稻加工能力10万吨,形成了“稻梦空间”和“喜粒妈咪”两个农产品品牌。

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主,在创业过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了党的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好、党的民族政策好。我无法忘记经营最低谷时,各级组织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我尽最大努力,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弘扬爱党爱国时代主题,“稻梦空间”稻田画2019年主题是“我爱你,中国”,2020年主题是“向美好生活出发”,今年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作为锡伯族,200多年前,我的祖先有万里戍边保家卫国的壮举。今天,我也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用自己的努力回报党、回报国家。


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云南省临沧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任 李祥生

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干部,在党的关心培养下,从基层一步步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边疆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并发自内心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谱写了“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云南篇章。

一是惠民生,实现一步跨千年。我的家乡沧源佤族自治县,是“直过民族”聚居区。解放前,阿佤山交通闭塞、疟疾盛行、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我们走出了一条边疆“直过民族”地区摆脱绝对贫困的成功路子。2019年,沧源县脱贫摘帽。2020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万元,人均寿命提高到74.62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0.5年。佤族不仅有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有的甚至成为教授,走上了大学讲台。

二是谋发展,变输血为造血。过去,一些贫困群众就业无门路、产业无支撑,收入没有保障,看山愁、看水愁,愁容满面。一些贫困家庭因病、因灾,无法靠自己摆脱贫困。一小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蹲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和政策扶贫等,脱贫的办法找到了,支柱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的腰包鼓起来了,发展的信心和技能强起来了。

三是促团结,以和谐固稳定。在开展脱贫攻坚、兴边富民工程、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过程中,广大干部走进千家万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决战脱贫攻坚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使党和群众血肉联系更加密切;“兴边富民”振兴边疆,班幸村、国门新村、白岩村等一批现代化边境小康示范村,成为展示国门形象的窗口和守边固防的堡垒,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合力守边固防的内生动力不断彰显;“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说一千、道一万,这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成就,是伟大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结果。边疆各族人民由衷地感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做新时代两岸交流的推动者

海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芳颖

1939年,外公一家从台湾来到海南,我成了定居在海南的第三代台湾同胞。从小到大,当地台联领导经常看望慰问我的亲人,关心我们的所思所盼。

自幼沐浴着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我感受到,党把各族群众的点点滴滴都记在心头。在党的感召和凝聚下,我渐渐有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肩负着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让台湾回家的责任。要主动把定居在海南的台胞联系好、团结好。要积极联系台湾岛内的亲人,让他们更加深切体会到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心灵相通、情感相融。

有幸作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经历者,在两岸交流联络中,我努力讲好祖国日新月异发展的故事。每年,我都邀请台湾少数民族代表来海南看发展、看变化,到民族地区看新农村建设,看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大力扶持。我给他们讲述我生长在改革开放、祖国强盛的新时代,享受了均等教育机会和公平就业机会的成长故事,这是他们在台湾感受不到的关怀和支持。见微知著,从我的身上,他们看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的关心关怀,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重视。每每看到他们的感叹和向往之情,我都能更加深切认识到我们党民族政策的光辉成就和伟大意义。我始终怀着对党、对祖国的感恩之心努力工作,力争为祖国统一大业多作贡献。

今年已经是我入党第18个年头。我的爷爷是四野43军127师的一名战士,解放海南岛时来到海南。从我记事起,爷爷就给我讲述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打赢解放战争、成立共和国的故事。所以,对党忠诚、拥护党的种子从小就在我心里种下了,也让我明白民族团结关乎国家繁荣发展,关乎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两岸交流联络中,我经常看到台湾同胞见到大陆欣欣向荣发展时,眼神里流露出的羡慕,经常听到台湾同胞说共产党领导得好,让大陆同胞民心汇聚的赞叹之语。我们有幸生长在这样的大好时代,更要坚定理想信念,为促进民族团结努力工作!(高新渝 /图)




蒙ICP备1900493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107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