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要继续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工作力度,统筹谋划,再接再厉,推动中国航天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创新发展,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5月1日,一组“‘嫦娥’‘天问’向大家致以‘五一’节日问候”的海报让人再次领略到中国航天的壮美航迹:
天问一号“巡天问火”:离家2.4亿公里,火星表面工作342个火星日,“祝融号”累计行驶1921米;
嫦娥四号“牧星耕月”:离家38万公里,月球表面工作42个月昼,“玉兔二号”累计行驶1181米;
嫦娥五号“旅通广寒”:地月往返23天,取回样品1731克,在轨运行523天。
飞天逐梦,揽月摘星。中国航天在太空书写下一个个“中国式浪漫”:“神舟”问天、“嫦娥”揽月、“北斗”指路、“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游星辰、“悟空”“慧眼”探索宇宙奥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刷新纪录,航天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次次飞天逐梦,一次次将梦想变为现实。
探索苍穹实现新突破,重大工程取得标志性成果。探月工程、高分专项、北斗导航等航天领域国家重大专项相继收官,不断刷新中国航天高度。随着嫦娥五号采样返回,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完成。从初探月宫到详细勘察,从月面巡视到月背探秘,从遥感观测到采样返回,月球探测的每一个大胆设想、每一次成功实施,都生动诠释了梦想的力量。2021年4月2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三号任务则创下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飞行4亿多公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一步实现“绕、着、巡”目标,标志着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高分专项实现遥感数据自主可控,北斗导航星耀全球……太空中的中国速度、中国奇迹让人印象深刻。
航天应用展现新成就,航天技术创造美好生活。中国航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增进人类福祉作出巨大贡献。中国航天驶入空间应用发展的快车道,推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全面服务国计民生。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500颗,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不论身处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为你预知天象;地处偏远,通信卫星助你联网无忧。据统计,我国通信卫星累计为国内偏远地区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高通量通信卫星实现万米高空百兆以上数据联网,民用遥感卫星2020年数据分发量超过1000万景。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实现移植深耕,助力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智慧产业加速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开放合作展开新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共同的梦想,和平利用太空是中国航天的一贯宗旨,国际交流与合作是航天探索的发展方向。”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表示,中国航天始终秉承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理念,与51个国家、国际组织签订了151份空间合作文件,推动航天事业造福全人类。国家航天局搭建平台、链接世界,支持与世界各国航天机构、航天企业、科研部门等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风云气象卫星为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嫦娥四号搭载荷兰、德国、瑞典、沙特4个国家载荷,为中外科学家提供探索空间、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验证的平台。中国未来还将携手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今年1月28日,《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布,为中国航天描绘了新的蓝图。2022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在轨建造。以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问天、梦天实验舱为主要实验平台,常年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全面建成。
未来5—10年,中国深空探测将继续推进月球探测工程,“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都已规划,还将继续实施行星探测工程,开展小行星探测取样、火星采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重大工程任务和关键技术攻关。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逐梦之路永不停歇。奋力迈向新目标,中国航天开启全面建设航天强国新征程,必将实现更加恢弘壮丽的航天梦。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