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2022 06/07

来源

内蒙古日报

浏览次数 82

粮田变良田,守好耕地粮满仓

“增”!

2021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到768.06亿斤,实现“十八连丰”。

“稳”!

今年内蒙古春播面积又超1亿亩,为全年粮食丰收打牢了基础。

有地斯有粮,有粮斯有安。内蒙古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推进藏粮于地落实落地,把更多粮田变为良田,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

  高点站位定位,耕地保护更有力

夏日,内蒙古大地一派繁忙景象。河套平原,强管护、“慧种地”,科技壮苗;黄河岸边,备农资、增托管,规模经营;黑土地上,建良田、减肥药,绿色生产……

透过生机勃勃的田间地头,是内蒙古稳粮守耕地、让“粮仓”更充盈的实际行动。

内蒙古是全国13个粮食重点生产省区之一,是8个粮食规模外调省区之一,也是国家耕地保有量过亿亩的4个省区之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内蒙古坚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大政治责任,高点站位定位、统筹谋篇布局,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稳面积提单产,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着眼长远划红线,内蒙古持之以恒——

自治区统筹规划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进一步优化用地结构,减少耕地占用,保护优质耕地。

着眼大局谋规划,内蒙古应势而动——

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促进形成政策健全、保护有力、执行顺畅、管理高效的耕地保护监督体系。

敢于担当抓落实,内蒙古踏石留印——

强化监管,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保障每块田都有人管;从严控制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强化基本农田永久保护;坚持求真务实,严格补充耕地核实认定;强化执法监督,从严查处违法占用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

稳住“基本盘”,守好“压舱石”。采取更切实的举措,落实更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背后,是内蒙古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定步伐。

数量不减、质量提升、布局稳定……内蒙古不断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监测监管体系,建立补充耕地立项、实施、验收、管护、新增耕地核定、指标交易全程监管,实现了“占用清楚,审核严格,补充真实”,确保补充耕地数量、质量双到位。

  用地养地并重,粮食丰收有底气

走进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塔布赛乡铁帽村,只见田地里机声隆隆、人头攒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修建衬砌渠,调试喷灌系统。

“现在施工的这一片有2800亩,主要有田间路改造和衬砌渠工程,衬砌渠总长4700米。下一步将安装智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土壤的湿度,哪儿需要浇,哪儿不需要浇,利用手机APP就能控制。”内蒙古浩禹建筑有限责任公司铁帽村标准农田项目负责人刘俊飞介绍说。

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渠相连。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增强,实现了经营效益稳步增长。

内蒙古深耕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良“一块田两块地”,让粮食丰收有底气。2021年,内蒙古新建成高标准农田460万亩,开展耕地轮作900万亩,实施盐碱地改良提升12.2万亩,全区耕地地力稳步提升。今年,内蒙古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40.4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任务。一系列提升耕地地力的措施,让田间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为连丰连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乌丹镇大新井村,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田间道路变得通畅,粪污还田利用“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被破解,实现了农业产业和人居环境“双赢”。

在呼伦贝尔农垦特泥河农牧场有限公司,采取秸秆覆盖、免耕播种、深松等技术模式,采用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水肥高效利用、增施有机肥等多种技术措施,在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培肥地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巴彦淖尔市,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副研究员景宇鹏通过集成地力培育与节水控肥增效技术、精准改土与水盐调控技术、种植耐盐适盐作物生物治理等关键技术让白茫茫的盐碱地变身“米粮川”。

粮为政首,地为粮基。内蒙古协调好“用地”与“养地”的辩证关系,抓好“一块田两块地”建设,持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耕地提质增效,农民增收有盼头

芒种过后,绿油油的麦子生长旺盛。河套平原“只此青绿”,一派蓬勃生机。

天刚蒙蒙亮,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狼山镇光明村村民李新明就来到地里查看麦苗长势。

李新明眼前是狼山镇万亩粮食生产基地,田块整齐布局,灌渠纵横交错,绿油油的麦苗随风摇曳。

“过去种地和现在种地不一样了。我家这70亩地,过去十天半个月平整不完,现在建成高标准农田后,两天就能全部干完了,庄稼长势也好了。”李新明感慨。

2021年,狼山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打造万亩粮食生产基地。耕地改造提升后,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

据介绍,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地力最少提升两个等级,对增收起了很大作用。没改良之前,只有部分耕地能进行小麦套种玉米,现在80%以上能进行小麦套种玉米。加上政府补贴,每亩地能增收200到300元。

一亩顶三亩,一田多收入。内蒙古聚焦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越来越多的耕地变成“藏粮田”“淘金田”。

从耕地发力,精耕细作脚下每寸土地,用实际行动做好耕地“文章”。

——大力开展以高效节水为重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降低水资源消耗,解决“产粮又缺水”矛盾,破解农牧业发展的刚性约束,从根本上践行和实现“节水优先、量水而行”,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利用两大工程,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盐碱地改良项目实施和示范辐射带动,累计改良利用盐碱化耕地约267.52万亩,实现了示范区耕地土壤PH值和全盐含量分别减少0.3个单位和0.3个百分点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粮食产量分别提高5%和20%以上。

护好农业生产的“根”。从保护黑土地让耕层“厚起来”到秸秆做“被”让大田“肥起来”,再到绿色生产让土地“净起来”,内蒙古把握好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解开了沃土上的丰产“密码”。

保护好今天的耕地,才能端得稳明天的饭碗。内蒙古坚持数量、质量并举,全面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向着又一年丰收昂首前进。


蒙ICP备1900493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107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