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近年来,很多高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努力实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取得了积极成效。
近日,记者走进几所高校的思政课堂,记录老师用心教、学生用心悟,打造思政“金课”的生动情景。
北京理工大学——
激活原理,理论照进现实
课堂实录: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都发生了什么?”北京理工大学一间教室里,同学们对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新刚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刘新刚继续问道:那么,为什么会有这场危机?它能够被避免吗?
在同学们思索与求知的眼神中,刘新刚娓娓道来……这是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课堂,刘新刚以一张张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结合《资本论》原著,对西方金融自由化在全球引发的现实问题进行批判分析。
同学们认真听讲,展开更多思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加速演进?”“中国为什么能保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新刚说,我国运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优势,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发挥积极作用、规避消极作用,贡献了资本治理问题的中国方案。一连串的提问与互动,进一步拓展课堂的广度与深度。
师生感言:
“要把生活中的问题讲出道理,让理论照进现实、照进课堂。”刘新刚说,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学理做支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分析框架,把问题背后的道理说清、说透、说彻底,带领同学们感受真理的魅力。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2020级本科生杨雨川说:“刘老师在课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答现实问题,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对我们有很大启发。”
记者观察:
有深刻的剖析和批判,有丰富的事实、案例、素材……一堂课下来,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入的理论分析令人印象深刻。思政课上,教师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深刻的思想理论启发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发挥好思政教育的政治引导功能。
天津大学——
技术赋能,让课堂更灵动
课堂实录:
天津大学的一间教室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整面墙大小的屏幕代替了黑板。同学们戴上VR眼镜,授课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磊轻轻点击“开始”按钮,大家仿佛瞬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19世纪,置身马克思的住所……
沿着书架上藏书的书脊一一划过,可以观看《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献的视频介绍。“翻阅”几本书后,一道练习题浮现眼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第一本著作是?”完成题目,可以继续“闯关”,进入下一个场景。
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绪论部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发了虚拟仿真实验“感悟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真理力量”,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课上,与历史人物互动对话,学习《共产党宣言》原文,在线答题……在老师带领下,同学们头戴VR眼镜、聚精会神,时而点头微笑,时而屏息凝神,沉浸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世界,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创作过程、思想真谛和时代价值。
师生感言: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祉溪说:“通过一副小小的VR眼镜,思政课教材上的文字真正‘跃然纸上’。这种身临其境式的体验,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作《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以及历史背后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颖的虚拟仿真教学方式,让课程中的人物‘动’起来、事件‘亮’起来、理论‘活’起来,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王磊介绍,学院建成了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目前已有90项体验项目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开放。
记者观察:
近年来,许多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技术创新应服务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注重实效性。天津大学的虚拟仿真实验,紧紧围绕教材中较为抽象但又十分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设计,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境。这样的技术创新,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
北京化工大学——
互动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
课堂实录: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支钢铁般的队伍。他们用两年时间,走完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渡过24条江河,翻越18座大山……”北京化工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青年思政课教师司明宇用一连串数字,引入“重温中国共产党‘长征’之路”主题。
介绍完理论框架后,司明宇将学生请上了讲台。同学们围绕主题、发挥特长、自行分组,讲述长征故事。
“湘江战役中,被敌人俘虏后,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乘敌不备,从腹部伤口中掏出肠子绞断,壮烈牺牲……”四下鸦雀无声,教室里只能听见主讲人刘雨菲同学沉静的声音。
司明宇一边听,一边记录学生讲述的要点。同样坐在课堂上的北京化工大学教学督导组教师张美麟在听课记录里写道:“环顾课堂,我很受触动,教室里所有同学都极其专注,沉浸其中。”
最后一组同学完成党史话剧展示,教室里掌声响起,但课堂并未结束,司明宇再次走上讲台,点评学生的分组展示,串讲党史故事和理论难点……
师生感言:
“打造思政‘金课’,需要准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供给侧’结构。”司明宇说,“在情景式‘翻转课堂’的互动实践体验式教学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旗帜鲜明的引导。同时,还要把准学生的求知‘困惑点’、内心‘需求点’、情感‘触发点’和思想‘共鸣点’。”
坐在教室前排的李铭萱同学,每次都早早来占座。“司老师的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情感温度。在小组展示中,我们有很大自主学习和探索空间。老师的总结评述十分精彩,让我们对很多问题‘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记者观察:
思政课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课堂上,教师要做好画龙点睛工作,加强引导和总结提炼。启发式、浸入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互动,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浙江大学——
注重实践,用好社会大课堂
课堂实录:
撸起袖子、扛起锄头、翻土挖沟、除草播种、育苗施肥……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开辟的菜园,是学校“沉浸式”思政课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这里,同学们参与劳动,热火朝天。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2021级本科生姜雨浩从小在城市长大,来到田间地头,有种说不出的兴奋。前面的同学犁完地后,他小心翼翼地将一株番茄幼苗栽入土中。“当我亲手捧着幼苗、触摸泥土的时候,我感受到了劳动的意义。”课余时间,他经常来到菜园,看看自己亲手栽下的番茄苗长势如何。
今年春季学期,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后勤集团联合海宁国际校区,开展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改革,新增田间劳动、劳动模范进课堂等模块。
每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组的老师们都会组织备课会,还将同学们“身边的陌生人”如食堂师傅、物业工作人员等请进思政课堂。学生们走进食堂体验食品制作、来到校园服务中心体验保洁工作,在实践中培养正确的劳动观。
师生感言: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代玉启教授表示,此前,部分思政课存在实践体验不足、教师讲授较多、学生参与不够的问题。“课程引入了主题式教学、模块化设计,不仅在理论层面加强对劳动观相关内容的学习,而且紧紧围绕劳动教育展开实践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身边鲜活的实践联系起来。”
“思政课上,我们不仅在思想上有收获,还能参与实践,在劳动中历练成长。田间劳动像是一个能够触类旁通的‘开关’,激励我以后更好地参与科研实践、服务人民的实践。”姜雨浩说。
记者观察: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上好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同学们能更好地把人生抱负落到实际行动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