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头条
2022 08/05

来源

人民网

浏览次数 116

文化这十年·文博篇 存续文化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我国文物事业交出亮眼答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发展,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为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撑。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民网推出“文化这十年”系列报道,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艺术事业所取得的发展成就,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先秦时期的日食甲骨、错金干支仪,明清两代的罗盘、望远镜,当代的FAST缩比模型核心部件馈源舱……这个夏天,中国国家博物馆“科技的力量”展览里,400余件(套)文物、50余件模型向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诉说着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壮阔历程。

1

展览中展出的错金干支仪。人民网 韦衍行摄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事业取得显著成果,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星散在广阔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历史长河中的文化遗存,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续文化根脉 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推进

历经228个日夜,河南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于7月21日完工,卢舍那大佛“大修”后重现真身。这是继上世纪70年代以来,奉先寺时隔50年再启大型保护工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文物保护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既是做好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强文物价值研究阐释、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前提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改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等重大工作顺利完成。目前,国家、省、市县级文保单位数量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115%、58%、88%。

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2021年7月25日,在福州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

泉州市舶司遗址。泉州市申遗办供图


泉州申遗成功,是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又一力证。至今,我国已有56项世界遗产,实施了石窟寺、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等万余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预防性保护、系统保护积极推进。

探源溯流,叩问来路。将现有文物保护好的同时,更通过考古工作探索历史未知,揭示文明本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我国十年共推进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良渚、二里头、陶寺、石峁、三星堆等多个遗址的发掘进展牵动人心,“南海一号”“华光礁一号”等项目让水下封存的历史重见天日……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古老密码,正徐徐展现。

其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坚实的考古材料和综合研究成果证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

“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说。

发展文博事业 丰富社会历史文化滋养

在良渚博物院“水乡泽国”“文明圣地”“玉魂国魄”三个展厅里,玉器、石器、陶器和漆木器等各类珍贵文物琳琅满目,全面、立体、真实地展示了良渚遗址和良渚文化的考古成果、遗产价值,体现了良渚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贡献。

3

良渚博物院展览现场。良渚博物院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十年间,博物馆数量增长60%,年度举办展览数量增长144%、接待观众数量增长119%,现有备案博物馆6183家,其中91%免费开放……“到博物馆去”已成为社会新风尚。

类型丰富、主体多元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今年,陕西考古博物馆、湖北考古博物馆相继对外开放。跨越时空、穿越古今,两家大型考古博物馆以考古的视角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总体特征,让公众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海风习习、阳光烨烨,屹立在维港之滨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大门开启,九大展厅游客如织。来自故宫博物院的914件珍贵文物齐聚香江,向本地居民及世界游客讲述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通过3D扫描、互动感应装置展示清代郎世宁的《八骏图》,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画中的马向他们走近,感受传统艺术的重新演绎。

近年来,博物馆利用多种手段提高展陈水平,更加立体多维、生动鲜活地展示文物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物与观众的交流互动,让博物馆的“外墙”在不断地尝试与探索中得到无限延伸。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妙手回春——韩休墓壁画玄武图修复虚拟展”中,网友能在云端体验清理草泥层、背部贴纱布、表面清理、拼接壁画残块等繁复而精密的壁画修复工作,深度了解文物保护背后的故事。

随着展览的创新、技术的革新,博物馆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丰厚的文化滋养,让观众不仅能在方寸之间遇见浩瀚无垠的历史,更能走向光彩夺目的未来。

让文物活起来 不断挖掘阐释文物价值

“展卷人”穿越时空,来到《千里江山图》即将完稿之时,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进入画家王希孟的艺术世界……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将这幅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搬上舞台,传达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的崇高敬意。

4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剧照。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供图


目前,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多处,国有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6处。“让文物活起来”,是文物工作在新时代的一项新课题。

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深入挖掘文物蕴含的文化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强强联手”,推出了一批内涵丰富、形式新颖的文博类影视作品和电视节目,受到观众广泛欢迎。

平实从容、精益求精,《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贴近生活式的拍摄手法,将文物修复中的工匠精神娓娓道来;

吉光片羽、一眼千年,《国家宝藏》以现代视角解读文物,让历史文化遗产生动述说过去,映照出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

追根溯源、旁征博引,《中国考古大会》首创考古空间探秘形式,全景展现中国考古事业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发现……

十年来,文物工作者在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文物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融合,让人民更好地触摸过往、感知历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新时代新征程,奋力推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创文物工作新局面,必将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凝聚共筑中国梦磅礴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蒙ICP备1900493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107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