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时政要闻
2024 07/17

来源

浏览次数 6

交叉执行助力执行质效全面提升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首次发布人民法院交叉执行工作总体情况,并公布交叉执行典型案例。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9个省(区、市)法院部署开展交叉执行试点工作以来,各地法院交叉执行案件72843件,取得实质进展或者化解23119件,执行到位金额398.91亿元。

作为司法程序的“最后一公里”,执行工作是司法活动中各种矛盾剧烈对抗的过程。长期以来,执行难既是困扰人民法院的突出问题,也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交叉执行是人民法院针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长期未执结案件执行创新的一种工作方式,通过运用督促执行、指令执行、提级执行、集中执行、协同执行等方式,有效防止权力、关系、人情干扰,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执行质量和效率。

实际上,交叉执行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04年,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基层建设的决定》中,就明确提出对跨区域的重大执行案件,要落实指定执行、交叉执行、提级执行等方式,排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

交叉执行还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2007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三条(现行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超六个月未执行案件可以“向上级法院申请执行”,上级法院可以责令原人民法院限期执行、提级执行或指定其他法院执行,该规定在立法上为交叉执行明确了法律依据。但长期以来,交叉执行并没有在法院系统普遍使用,属于“沉睡”的条款。2023年10月起,最高人民法院在19个省(区、市)法院部署开展交叉执行试点工作,并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于2024年3月在全国范围全面有序推进交叉执行工作,有效激活了这一“沉睡条款”。

人民法院开展交叉执行工作,主要是为了在人案矛盾加剧的情况下,通过交叉执行工作引入其他法院的执行力量,以不同思路、方式,打破原案未能执行的局面,调动攻坚克难的积极性主动性。另外,开展交叉执行也有克服保护主义、完善执行监督制度的考虑。为了回应地方法院实践需求,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印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交叉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交叉执行工作目标、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方式选择、程序衔接、监督管理等工作机制。

根据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各地法院聚焦执行难案积案开展交叉执行,一些难以推进的“骨头案”“难缠案”,经过提级执行、督促执行,成为化解类似纠纷的“示范案”“精品案”。以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为例,新中国成立以来执行标的最大的知识产权案件“蜜胺”执行案,某公司对于生效判决确定的销毁设备等行为义务一直未主动履行。因拆除、销毁案涉设备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一定的危险性,成本巨大,且对员工就业、企业经营、金融稳定、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可能导致执行程序陷入僵局。本案经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级执行,最高人民法院亲自督办,四级三地九家法院协同执行,于2024年1月28日达成执行和解,相关诉讼和执行案件一并解决,实现了“执行一个案件,保护两方企业,保障两地经济发展”的良好效果,为依托交叉执行工作机制解决行为类执行案件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板。

新时代交叉执行让“沉睡条款”真正成为管用好用的制度并落地,以交叉执行的“小切口”推动切实解决执行难的“大战略”,是新时代执行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深化审执分离、强化执行监督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能动履职,进一步推进交叉执行工作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运行,人民法院必将朝着切实解决执行难、实现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不断迈进,以执行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蒙ICP备19004934号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107号

版权所有:呼和浩特市总工会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010020   职工热线:12351

业务咨询:0471-5979451

举报电话:0471-5981596   4600893

举报邮箱:hszghjgjw@163.com

地址:呼和浩特市五塔寺东街迎春巷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