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文魁,现任清水河县宏河镇元子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二十六载扎根黄土高原,以锄头为笔、大地为卷,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绘就产业兴、生态美、民族亲、百姓富的图景。他是泥土里长出的“领头雁”,是各族群众心中的“主心骨”。荣获“呼和浩特市劳动模范”“内蒙古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
勇拓富路 科技点燃振兴引擎
2001年接过村委会主任重担时,元子湾还是“靠天吃饭”的穷村:旱地裂如龟纹,玉米种了一茬又一茬,村民腰包始终瘪着。“不能让土地困住咱!”云文魁攥紧拳头,带着班子成员踏遍山梁找出路。
他跑贷款、学技术,把“节水灌溉”的图纸铺在田埂上,领着村民一镐一锹挖沟渠、架管道,2000多亩旱地变成“开关一拧水自来”的高标准农田,粮食亩产翻着跟头涨。村民说:“以前浇地得跪趴在垄沟里,现在站着就能浇透,这是云书记给土地装了‘水龙头’!”
他不满足于“吃饱饭”,更要“吃好饭”。带头引进优质奶牛,让全村存栏量突破500头;投放杜泊种公羊改良肉羊,给32户村民送上优质马铃薯种子;压减玉米种上小香米、红高粱,450户庭院里结出桃李、架起菜棚,年增收5000元成了寻常事。农机服务队的20台套设备轰鸣着,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日子,耕进了机械化的新时光。
绿染荒丘 生态铺就富民底色
望着村里1.3万亩沙化荒山,云文魁有个“疯念头”:“让沙子生金,让荒山结果。”2015年起,他带着村民扛着树苗往山上闯,春种秋收,寒来暑往,硬是让1.3万亩退耕还林的绿浪漫过沟壑,1.3万多亩经济林在坡上扎了根。
如今,林果基地里,各族村民忙着修枝、采摘,200户人家靠着管护林木、土地流转,一年多挣1万多元。“以前荒山是刮风沙的‘穷根’,现在是结着果子的‘绿色银行’!”张大爷的话,道出了黄土变金的奇迹--生态账与经济账,在他手里算成了一本共赢的民生账。
破壁升级 产业串起共富链条
传统农业效益遇挫时,云文魁的目光早已越过高山。他砍减2000亩玉米,让小香米、应季马铃薯成了“当家花旦”;又牵线搭桥,把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搬”到村口,4家杂粮、豆制品企业落了户,内蒙古蒙宏农牧业公司的312座日光温室在田埂上排开,1500亩果蔬直供市场。
600多名各族群众进了厂房、蹲了大棚,订单种植让土地有了“保底收益”,务工收入让腰包鼓得更实。从“种啥卖啥”到“要啥种啥”,从“卖原粮”到“卖精品”,他把产业链的链条,牢牢系在村民的增收线上。
情系各族 同心浇筑团结基石
“五十六个民族,咱村就是一家人。”作为少数民族干部,云文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在村口的老槐树下。他记着各族村民的习俗:给回族群众留足屠宰场地,帮蒙古族老乡协调草场,逢年过节组织大家一起扭秧歌、唱二人台。
3名少数民族村民当上人大代表,2名少数民族党员进入村“两委”,LED屏上滚动着民族政策,妻子领着各族妇女跳的广场舞里,藏着“三个离不开”的默契。他常说:“土坯墙能垒出好房子,人心齐能闯过万重山。”如今的元子湾,汉族的饺子、蒙古族的奶食、回族的油香摆在一起,就是最香的团圆饭。
暖护民生 实干织密幸福网络
“让老人有靠,让困难有帮。”云文魁把这句话刻在心里。异地搬迁政策来了,他建起“爱心家园”,把全镇40个自然村的老人接过来,配套的林果基地、奶山羊养殖场就在屋后,公益性岗位让老人能挣点零花钱。82户144人纳入低保,村卫生室添了新设备,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曾经“看病难”的山村,如今有了稳稳的健康守护。
二十六载寒来暑往,他的鞋上总沾着泥,兜里常揣着村民的诉求。从“穷窝窝”到“示范村”,从黄沙漫卷到绿满山川,云文魁用实干证明:劳动能让土地生金,团结能让梦想开花。这方水土记得他的足迹,各族群众念着他的好--他是劳模,是先锋,更是那个把心交给土地、把情留给乡亲的“元子湾之子”。
技术支持:内蒙古酷熊网络科技有限公司